在港大看展,校史竟然“活”过来了!
本以为会是厚重的历史,结果被各种“黑科技”惊艳到—— 最震撼的是那些老照片里的人物,竟然都动起来了! 看着百年前的学长学姐在镜头里微笑、走动,仿佛完成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,历史瞬间有了温度。
本以为会是厚重的历史,结果被各种“黑科技”惊艳到—— 最震撼的是那些老照片里的人物,竟然都动起来了! 看着百年前的学长学姐在镜头里微笑、走动,仿佛完成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,历史瞬间有了温度。
1909年10月26日早晨,哈尔滨火车站响起了三声枪响。伊藤博文倒在血泊中,他是日本的“立宪之父”,四任首相,却也是压迫朝鲜、挑起甲午战争的殖民推手。
要知道新加坡以 “拥挤都市” 著称,2025年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公里8387人,而艾因动物园却在沙漠腹地实现了远超这一密度的生命共存。
1949年,一个注定被历史铭记的年份。南京城头的硝烟尚未散尽,长江以南的国民党政权已如风中残烛,摇摇欲坠。无数政要名流在命运的十字路口做出抉择——或奔赴台湾,或投向大陆,或远走他乡。而在这场世纪大迁徙中,有一个人的选择,震惊了整个政坛,也彻底改写了自己的人生轨
1999年10月14日,坦桑尼亚开国元首朱利叶斯·坎巴拉吉·尼雷尔在英国伦敦逝世,享年77岁。当这个消息传回坦桑尼亚时,成千上万的民众涌上街头,泪雨倾盆。
在二战烽火连天的1940年代,当中国军民以血肉之躯抵御日本侵略时,印度“圣雄”甘地却向到访的蒋介石代表团提出一场震惊世界的对话:中国应以四亿人口中的两亿生命为代价,以“非暴力”姿态感化日军。
朋友们!今天咱们要聊的,是两个名字几乎一模一样,但实际上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物——孙中山和孙逸仙。听到这两个名字,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会觉得他们是同一个人,甚至有人会搞混他们的身份。其实不然,这两位伟人虽然名字相似,但人生轨迹、历史贡献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时代背景都
从二战结束后的历史进程来看,日本在战争中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。本土城市被炸成废墟,经济濒临崩溃,社会秩序混乱不堪。而麦克阿瑟作为盟军驻日最高司令,被赋予了改造日本的重任,他的一系列举措深刻地重塑了日本。
1948年5月14日下午4点,特拉维夫现代艺术博物馆,戴维·本·古里安用木槌敲响桌子,随后宣读了《以色列建国宣言》:“在这片以色列的土地上诞生了犹太民族,在这片土地上,塑造出了他们的精神、宗教和民族特性...”。
华盛顿,樱桃树,斧头,从小孩子的课本起,有些画面就被反复复制。人们总能背出那句“我不能说谎”,仿佛美国的基因真因为一个小男孩的诚实而变得纯净。这故事后来被历史学界定性为完全的杜撰,可它的影响力,甚至远远盖过了真实存在的史料,像是美国精神文明建设早期投下的一枚糖